据国家统计局安排,1月份国内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将于明天9日(本周四)上午9点30分公布。多家机构预测,受元旦和春节因素的影响,1月CPI的同比(较去年同期)增速料为4.1%,基本与去年12月(4.1%)的增速持平。
对于1月CPI未能延续几个月来的回落走势,分析人士表示,主要是受到食品价格小幅上涨的影响。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1月曾表示,受节日消费影响而高企的食品价格将给今年1月CPI带来上涨压力。此外,国家发改委决定2月8日零时起,将汽、柴油价格每吨上调300元,而且发改委称目前价格仍未到位。成品油价格的再次提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涨价预期,给CPI带来助力。
作为一种货币政策工具,存准率在大多数国家都已很少得到使用了,但它在中国央行的工作中却处于中心地位。上调存准率意味着,银行必须把更多存款存进央行,其放贷能力受到削弱。当然,下调存准率能起到相反的作用--对放贷的限制会有所减轻。
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人把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或上调视作中国央行货币政策立场的关键标志之一。理论上,存准率下调,意味着货币乘数增大。由于货币供应量=基础货币 x 货币乘数,在基础货币投放额一定时,货币乘数地增大将增加货币供应量,反之亦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一理论成立的前提条件是“基础货币投放额一定”,而外汇储备的增减则直接影响到中央银行向社会投放的基础货币数量。
里昂证券驻上海资深经济学家罗福万指出,中国存准率的变动并不意味着政策放松或收紧。相反,它只是一种“冲销”手段,也就是把涌入中国经济的外汇(特别是由巨额贸易顺差带来的外汇)吸收掉。
吴晓灵在去年12月就曾预测明年央行将多次下调存准率,来对冲外汇占款增幅过小甚至下降的影响。但她强调,多次下调存准率不代表稳健的货币政策转向。这跟罗福万的观点完全一致。
许多研究中国经济的顶级分析师曾预测,今年1月中国央行会下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从而放松货币政策。可中国央行并没有这么做。既然存准率是跑龙套的,那谁才是货币政策的主角呢?答案是新增信贷。FT指出,中国政府通过人事系统对国内所有的银行实施控制,甚至控制到分行一级,因此,它能为每一家银行设定贷款额度,绕过存准率限制来管控贷款规模。这个系统很有效,因为不遵守贷款额度的银行人员很快就会被解雇。
去年我国银行业的新增信贷是7.47万亿元,今年的新增信贷目标是8万亿元,较2011年略有提高,这就是央行反复强调的“稳健货币政策”的含义。
尽管受到元旦和春节长假因素影响,但1月信贷投放依然迅猛,符合历史规律。据《中国证券报》报道,1月工、农、中、建四大银行新增人民币贷款约3200亿元。据此估算,银行业全部新增贷款规模在8000亿元左右,低于此前市场预估。官方数据显示,2011年1月份银行也新增贷款总额为人民币1.04万亿,如何实际数据符合该预测值,那么今年1月信贷投放低于前两年。
一般而言每年1月都是全年新增贷款最高的一个月,主要是上一年很多项目的贷款被转至下年,而每年年初银行也可以根据新情况,采取新的利率,以获得更多的利息收入,此外去年年底有财政存款被大量释放到银行体系,也有助于增加贷款增长。
有消息称,春节后一天四大行的信贷投放量就超过1000亿元,还没到1月末,金融机构新增贷款就已破万亿,之后央行进行窗口指导,银行不得不压缩信贷规模,月末信贷回落到万亿元以内。
从目前看,央行更加倚重公开市场操作,货币政策或进入观察期。2月7日,央行没有发行央票,却实施了260亿元28天期正回购,中标利率2.8%,与此前持平。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260亿元的正回购操作,这是央行近两个月来首次开展正回购操作,上次央行开展正回购操作是在2011年12月15日,当天央行进行了总量为100亿元的正回购操作。央行重启正回购操作是因为春节后市场流动性处于相对宽松状态。数据显示,最近一段时间以来,各品种同业拆借利率价格已从1月中旬平均超过8%的高点逐渐回落至目前的3%上下,资金紧张状况有所改善。
尽管当前经济回落趋势趋缓,但实体经济活力仍然较弱,经济下行风险依然较大。公开市场操作和外汇占款作为基础货币投放渠道均受限,为稳增长,必须保持合理的货币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