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份,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发布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5%,比上月回升0.2个百分点;汇丰中国公布的制造业PMI指数为48.8%,较12月的48.7%也只有小幅回升。在春节消费效应的带动下,连续两月国内制造业PMI指数仅略高于50%的分水岭,中国经济形势可谓仍不容乐观。
分行业看,烟草制品业、饮料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及食品制造业等9个行业高于50%;金属制品业、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11个行业低于50%。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改变以中低端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向低能耗、高附加值的高端产业转变,这一过程也必然伴随着单位价值原料消耗量的减少,目前产能过剩的制造业半成品产业,预计在未来几年将一直处于生产能力部分闲置的状态。
分区域来看,中、西部高于50%;东部低于50%。制造业由东向西转移,这从GDP增速也可见一斑,如下图所示,28个已公布2011年GDP“成绩单”的省份中,北京、上海、浙江三个省份的GDP增速低于全国平均值9.2%,西部省份2011年经济增速则多维持在13%之上。一方面,沿海地区制造业成本不断上升,耗能与环保要求提升行业进入成本,另一方面,西部地区交通、信息网络逐步覆盖,消费需求增加,因此,制造业“东消西涨”的局势将维持数年,而中西部经济的强势表现,也从侧面反映中国经济增长仍有空间,不会出现硬着陆。
美国经济数据也差强人意,1月份芝加哥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60.2,低于预期水平的63.0,也低于12月修正后的62.2;1月消费者信心指数回落至61.1,预期为68.0,12月份修正后数据为64.8。随着西方圣诞节、东方春节消费效应的远去,分析人士预计3月以后全球市场需求可能再度陷入低迷。
综合而言,年后消费市场回归清淡,不利全球经济的复苏。国内制造业面临转型难题,挑战将明显多于机遇,在提升内需的大政策背景下,中西部地区较沿海地区可能有更多的发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