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去辽宁的一个重镇调研,该镇人口10万人左右,财政收入不到2亿。目前正在轰轰烈烈地搞城镇改造,准备在三年之内,城镇形象有较大的改观。在调研中,我看到城镇中心有一条河流,已经进行了改造。河床和河岸都进行了整修,堤面已经做了硬化处理。从规划上看,政府准备再花一笔较大的投入,把1公里多长度的河岸两侧修建成城市中心的景观和生态走廊,以供城镇居民游览和休憩。联想起我近几年去的陕西咸阳、河南洛阳、浙江金华,城市中心沿河流都修建了景观公园。也许作为城市管理者认为,这种河流两岸的景观带供城市居民休憩,既有利于城市的视觉形象,也体现了以人为本,而且还有可能带动景观带两侧的房地产开发,应该是一举多得的善举吧。不过如果真要是了解一下城市发展的历史,真正懂得城市的经营之道,可能还会有另一种不同的看法。
城市的河流两岸应该是商业走廊
世界历史上,许多城市都是沿着河流发展起来的。古代历史上埃及的尼罗河、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两河流域的巴格达、印度的恒河等,哺育了以开罗、巴格达、新德里等城市为中心的不同类型的世界古代文明体系。河流在这里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古代的交通充分地利用了河流的运输功能。二是大量的人口聚集,水的供应也基本靠保证。河流哺育了城市,河流的交通带来了城市的商业发达。沿河两岸,商业店铺兴起,沿河的码头是交通聚集之地,同时也是政府税收的最佳场所。从这些方面看,河流的各种功能,促进了商业城市的繁荣,河流被城市充分地利用了。
如果我们看过清明上河图,就可以知道北宋时期汴京的繁华景象了。沿河两岸商铺林立,人流熙攘。虽然随着黄河改道,汴京的繁华从此不再。即使如此,我们也可以根据古代画家的描述,看出河流在城市发展历史上的贡献了。近现代的城市的历史,我们仍然不乏这样的例子和现实。上海的外滩、重庆的朝天门码头,城市的沿江商业带都告诉我们一个历史事实,河流为城市带来了商业的繁荣,河流在城市发展中独特的功能,就是河流交通的方便,使得商业可以沿河流两岸发展起来。
商业为什么沿着河流两岸能够发展?主要还是交通的方便。来往的船只停靠在河边,货物在这里交易最为方便。运输的人员要休息和吃饭,甚至要购买日常用品,有的还涉及到异地风情的各种特产品的交易,当然在河流两岸以及码头附近,最为方便。利用了河流交通的特点,很多商铺由此应运而生。较低的交易成本,比较方便的交易条件,针对交易产生的各种服务业也就因此而沿河发展起来了。传统的物流依赖于河流的交通便捷的条件,可以在这里发展。传统的贸易也要利用河流形成有规模的店铺。传统的服务业利用物流和贸易的规模,在河流两岸形成了对于经营人员提供生活便利的服务载体。随着时间的流逝,各种商业规模的扩大,城市也逐步形成了规模,也就演绎成一部围绕着河流的城市发展史。
交通功能丧失的河流还有利于商业的发展吗?
如果说过去的历史,河流是交通的主要通道,带动了商业以及城市的发展。而现在,河流的功能已经被各种公路和铁路、民航所代替,河流还会成为商业发展的中心吗。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看到的河流除了满足城市的供水之外,已经无法在利用河流的交通价值来为商业服务,我们如何利用河流呢。从另外的意义上看,河流好像新增了作为城市景观的价值。我们看到了地产宣传的广告。水景花园、别墅比比皆是,好像河流的利用更好地可以带动房地产的开发。是不是等于河流的价值只体现在景观上?
一般情况下的理解,如果河流只具备景观价值。充分利用景观的一面,在河流两岸开发地产应该是有较大的升值潜力。至少,土地升值可以为政府带来巨大的土地出让金收益,而且也有利于房地产业的发展。按照这样的思路,河流两岸塑造景观形态,形成地产的景观需求,为房地产商的开发和销售埋下伏笔,正是政府和开发商所期待的。实际上,在我见到的大多数城市,之所以沿河两岸修建生态景观的休闲场所,就是为了给房地产开发创造最有利的条件。在这里,城市的管理者和开放商可谓配合的非常默契。
如果按照这样的思路,摈弃以往的河流两岸的自然发展路径,放弃商业开发,走景观路线,应该是城市河流景观塑造的出发点。因为河流一旦失去了交通功能,商业开发的价值和预期也就丧失了。如果简单的看河流和商业的关系,这种推论似乎应该无懈可击。可是我们探讨的不仅仅是河流和商业的关系,而是从河流的功能影响到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和商业之间的关系,恰恰决定了河流两岸功能的可延伸性。也就是说,历史上,河流因为有利于交通,促进了商业的发展而带动了城市的发展。现在城市已经形成了,城市的商业或者是服务业的发展仍然是城市的核心功能。因此河流主要还是应该服务于城市的商业功能,带动城市服务业的发展。
河流两岸发展商业和景观改造的利弊分析
从经济学上来讲,城市是要经营的。在发达国家,城市经营的理念就是对政府所能够掌握的资源,按照企业的方法来进行经营,至少也要按照理财的方式来经营。虽然政府的目的不是盈利,但是基本原则是通过最少的公共投入获得最大的社会效益,既要保证服务于居民的近期效益,也要保证远期效益。在中国,城市经营的目标就是如何使土地升值,增加政府的土地出让金收入。
从当地政府的角度看,现实的做法是:绿化,形成景观带,使周边土地升值,带动房地产开发。政府可以拿到一笔不菲的土地出让金。表面上看,应该是合理的。细算账,还有问题,就是政府支出偏大。因为景观带要有前期投入和后期维护费用支出,景观带内的土地闲置,不能获得任何收益。从长远看,景观带并不能给城市增加收益。地产一旦卖出去,景观带就需要净投入来维护。
一个10万人的城市是不是要在城内设置景观带,本身就很值得争议。从城市经营的角度看,确实要有一个成本和收益的计算问题。如果不考虑景观带的建设,把河流两岸作为商业地产开发,可能是一个更好的选择。把河流两岸作为城市的商业中心,有以下几个好处:一是带动城市的商业繁荣;二是使两岸的土地得到有效利用,并带动土地升值;三是使商业和河流景观相结合,更有利于相互的促进;四是周边地产还是可以升值,并方便了周边居民的生活;五是政府减少了维护费用,还可以得到长期的商业税收,等等。算下账来,就应该一目了然,河流两岸到底应该怎样开发。
如果做好规划设计,对河流两岸的建筑类型和形态,做好视觉的规定。同时做好一些小景观设计,并不影响河流两岸景观的效果。现在南方一些古镇,河道两边的建筑群,一样也是城市的一道风景线。关键在于管理者,如何从经营和景观两个方面结合来看问题.
很多城市的管理者并没有城市经营的经验,以为只要是卖土地,挣得收益,并通过景观带的塑造,来改变城市形象。河流两岸的开发,看起来一个不大的问题,在不同的城市可直接关系到上亿或者几千万的投资,谨慎地研究,制定出合理开发规划,为城市居民的使用而不是只图好看,就会得出不同的决策方法来。
使我感到欣慰的是,当地政府及时调整了发展思路,重新确定了河流两岸的开发规划,让我看到了这个小城市发展未来的希望。(责任编辑:城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