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中贤
国家的成功在于城市的成功。“十二五”时期,不仅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提质加速期,而且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我国将全面迈入城镇主导时代。为此,必须坚持把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国家的主导战略,并在未来二三十年中,将其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城市群带动战略
城市群是城镇化发展高级阶段的表现形态,是人类历史上经济总量规模最大、人口密度最高和国际竞争力最强的区域空间,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手段。城市群往往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核心区和增长极,具有枢纽功能,发挥区域集聚与辐射作用,已成为发达国家城镇化的主体形态。
相关数据表明:美国对外竞争的实力主要体现在它的大都市区,美国经济的67%集中在大纽约区、五大湖区和大洛杉矶区3大城市群。同样,日本经济的70%集中在东京、大阪、名古屋3大城市群。城市群现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我国明确提出,“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通过建设若干城市群,实现发展空间上的多极带动,发挥中心城市的规模效应、集聚效应、扩散效应,既要保持城市群落中每个城市的相对独立性,又要打破行政区域的分割与封闭,组成紧密联系的社会经济网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大中小城市合理分工、协调发展。”
城市群引领推动的城镇化不能完全由市场驱导,政府必须实行合理、有效的宏观调控,必须从我国人口密度要求、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要求、服务业成长要求、国土利用效率要求以及经济全球化要求出发,适应自然条件、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有序推进。
人本化导向战略
城镇化中有两个基本点,一个是人,一个是城。在人和城之间,谁最重要,谁是根本,这是我们必须把握好的。人是城镇化的主体,城镇化的动力是人,目的也是人。城市的精神、城市的价值、城市的梦想都体现在这里。我们要把城市当成一种精神、一种价值、一种梦想,这样人们才会珍惜它、呵护它、追求它,否则人们就可能会忽视它、破坏它、遗弃它。我们讲人的城镇化,就是要以人为本,就是说,人与城相比,人更重要、更根本,不能本末倒置,不能舍本逐末,不能只见城不见人。
目前,我国的城镇化还是一种不够完全、不够协调、不够人本的城镇化,是一种浅度的城镇化。不仅如此,我国的城镇化还滞后于世界城镇化的平均水平,滞后于非农化发展的水平。所以,在推进新型城镇化时,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把满足市民的需要放在第一位,把关注民生作为目标取向,致力于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创造公平、正义、和美的环境,实现城镇公共服务均等化,让人在城市诗意地生活。
各城市要积极创造条件将农民工纳入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分类有序的农民工市民化推进机制,逐步放宽城镇落户限制,优先解决有稳定劳动关系且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及新生代农民工转化为城镇居民的问题;对于暂不具有落户条件的农民工,要积极加强和改善公共服务;加快实施进城农民工安居乐业工程,开展农民工公寓及廉租房建设试点,不断让进城农民工享受城市基本公共服务。
经济区主体战略
由于受政绩考核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一直以来主要是由行政区主导。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模式越来越表现出了它的局限性。两个资源禀赋相似的邻近城市,因属于不同行政管辖范围,往往形成恶性竞争,导致同质性区域经济结构的异质化,或异质性区域经济结构的同质化。
在城镇化进程中,行政力量和经济力量都是强大的驱动力。但我国城镇化更多地受到行政区划体制或行政治理体制的制约和影响,经济区划驱动力发挥不够。因此必须彻底更新传统的行政区划的观念,树立以经济区划为主体的城镇化战略,大力推进区域资源的统筹,强化地理区划功能与空间设施配置的优化布局,加速构建大经济板块区、大城市绵延带、大空间人才与财富集聚高地。
“十二五”期间,各级政府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进步趋势,科学规划城市空间与区域主体功能,充分发挥邻近城市和城乡之间自然、经济、社会属性的整体效应,防止因行政区划体制限制城市化发展;按照经济发展和区域城镇发展的内在需求,合理调适行政区域范围,尽快形成以经济区划为主导的城镇化新格局。
低碳型支撑战略
当今中国,低碳城市转型和低碳城市建设,不仅仅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也是为了能源安全,更是为了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的成功,是实现经济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与方向。“十二五”时期,城镇化必须坚持推进低碳生态化发展战略。
低碳生态城市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标志的节能环保型城市,是在生态环境综合平衡制约下全新的城市发展模式。“十二五”时期的城镇发展,应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力,以节能减排与生态宜居为重点,创新以碳中和技术为支撑的绿色发展模式。
发展低碳生态宜居城镇,必须推进低碳城市规划、低碳产业政策、低碳考核体系的制定与宜居功能体系建设。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与设施创新,加速产业转型,厉行节能减排与低碳消费,不断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城镇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最优化与协调化发展。
个性化彰显战略
城市个性即城市的特色,是城市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区别于其他城市的自然与人文特点。挖掘城市的潜力、寻求城市的亮点、塑造城市的特色,对于提升城市的表现力、吸引力,增强市民的忠诚度和自豪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不同的城市发展各有千秋,应该有不同于其他城市的独特形象和个性,没有个性的城市就没有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由于多种原因,当前我国的城镇发展模式与风貌特征普遍雷同。此外,我国城镇化率虽由1978年的17.9%提高到2010年的47.5%,但城镇发展品质却很悬殊。如:在6.66亿的城镇人口中,相当部分仍属农业户籍人口,其中主要是农民工。同时,区域城镇化水平不平衡,城镇空间的资源环境承载压力也面临着威胁与挑战。
城市的魅力最终体现在人口、环境、资源、文化及时代风格的特色化上。管理者须注重城镇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促进城镇充分张扬个性魅力,实现特色发展,还应秉承城镇一定的传统文化,赋予城镇鲜明的个性角色,探索不同城镇独特的发展模式、成长路径与主体功能,从空间上彰显个性势差、时效上凸现人文关怀,提升综合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