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文件通知
精细设计避免操之过急
发布时间:2011-01-18【我要打印

  “现在低碳不缺概念和理念,实际上缺少的是科学和理智的实现低碳的路径设计,还有就是在时间和空间上设计低碳发展的规划,需要的是一种精细设计。”近日,在由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中心主办、能源基金会支持的“低碳城市Low carbonCity”论坛上,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副所长、能源战略研究中心主任赵黛青指出当前低碳城市建设与发展存在的问题。
  建设低碳城市,保持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处于较低的水平,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有效途径。我国正在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

  从精细的制度设计开始
  2008年,WWF 世界自然基金会 在北京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上海、保定入选首批试点城市,标志着低碳城市建设工作在我国正式起步,拉开了全国各城市对低碳城市这一模式的探讨和建设热潮。
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去年启动了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的试点工作。广东、湖北、辽宁、陕西、云南5省和天津、重庆、杭州、厦门、深圳、贵阳、南昌、保定8市作为首批试点,走上了低碳城市转型的道路。
  然而,城市低碳转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项长期艰巨任务,离不开政府、企业、社会等多层次、多方位的支持和参与。
  赵黛青指出,低碳城市的建设要从制度设计开始,包括低碳政府管理制度的设计、低碳市场调整制度的设计、低碳社会促进制度的设计和低碳技术创新制度的设计。
  她分析到,政府管理和市场可调节的内容不一样。由于是不同的角色、不同的利益相关方,政府和市场在低碳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是不一样的。政府可以在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优化方面给出明确的信号,并通过财政税收、金融政策、考核制度等引导部署城市的发展。在市场层面,现在中国有很多在低碳产业中寻找投资机会的公司,要从制度上把这部分资金与节能减排以及传统产业能效的提升结合起来,把市场的作用和效力发挥出来。在社会层面,目前参与低碳和节能减排的热情很高,政府一让报相关的试点省、试点区或示范项目,各地就会蜂拥而至,但是最重要的是提出切实可行的、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方案。
  她说,实现低碳转型必须科技创新。技术,可以理解为个体,比如改造一个机器、改造一个厂的技术。实际上更重要的是应理解为系统的优化技术。低碳和节能减排之所以不同,更多体现在低碳是通过整个系统跨能源、整体上的优化实现。所以,科技里面除了包括大家常规认识的太阳能光热光电等技术外,还包括管理技术、优化技术以及控制技术等。此外,技术创新还涉及到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转移。技术转移做得不好,就不能把先进的技术及时推广到企业和用户,不能把国外的先进技术引进和消化,从而会影响到我国低碳产业发展的速度。

  低碳里也有新的经济增长点
  对于节能减排和低碳,存在着会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的错误理解和认识。这也是很多地方平日里阳奉阴违,在“十一五”末节能减排的国家考核中又临时“抱佛脚”采取拉闸限电错误方法的重要原因。
  赵黛青说:“广东省很希望低碳不光是减排温室气体,而且希望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培育新的、低碳的经济增长点——低碳服务业。”
  她说,低碳科技服务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低碳是一个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实际上在相互间起到润滑作用的,不是实体产业,而是服务性的产业。围绕低碳派生出来的新的增长点有科技支撑服务、技术转化服务、碳资产管理服务等。企业是实现减排的承载体,企业想要搞清楚自己如何碳排放、排多少,都需要专业的咨询和技术,这一系列的新命题都可以派生出新的科技业和服务业。目前,从我国整个低碳目标任务的设计、到落实、到企业、到区域,这中间,第三方的力量发展得并不是很好,其作用和潜力还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
  以合同能源管理制度为例,近几年,国内、国外的公司都想在中国节能市场上来通过合同能源管理的方式分一杯羹,但是作为一种新兴的由第三方参与的节能服务产业不论是自身的发展还是起到的作用都十分有限。
究其原因,赵黛青分析到,一是目前能效监测和核证跟不上,具有公信力的第三方的认证和评价机制还没有完全形成,造成双方在投资、获益和分配方面履约不清楚;二是技术本身的可信度问题,企业都希望采用成熟的、有成功范例的技术,对于新技术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顾虑;三是合同能源管理作为一种新的节能方式,对于投入与回报存在的担心,使双方之间信任关系的建立并不是很顺畅。为此,她建议,一是要选择好技术,二是要建立互相信赖的、公正的节能量评估的机制,这样才有助于合同能源管理发展起来,而且会发展比较快。

  技术须跨越产业化死亡之谷
  “我认为在我们国家,目前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速度和新能源自主技术的发展是不同步的。产业发展远远超过科技的支撑,所以造成现在的一些产业并不是建立在先进的、一流的技术支撑上面的,这个是非常致命的。”赵黛青说。
  为此,她认为,我们不应现在就提倡大规模地上一些主要依赖国外核心技术的新能源产业,而是应该大大加强那些能够支撑我国自主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设备。
  赵黛青说:“我不认为太阳能是非常成熟的东西,尤其是目前发展很快的薄膜太阳能电池,首先它的性价比不能让人满意,自主技术也并不成熟。”这也是广东在技术路线图中把薄膜光伏技术产业的大规模发展放在了“十三五”而不是刚刚起步的“十二五”的原因,广东要的是稳扎稳打。
  针对目前很多技术走不到产业化就夭折的现象,赵黛青说:“如何跨越技术的‘死亡之谷’?广东这两年一直部署产学研结合方式的关键技术突破和示范。经过这几年的实践,产学研科技项目的实施推动了广东的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现在广东产学研专项经费预算逐年增加,促进了技术转移。”(刘月月)

分享到: